应力腐蚀裂纹
应力腐蚀裂纹(Stress Corrosion Cracking,SCC)是指由于拉伸应力和特定腐蚀介质同时存在时,而导致的一种局部裂纹。在给定环境和应力的适当组合下,实际上所有的结构用金属材料都对应力腐蚀有敏感性。
应力腐蚀裂纹常常发生在看似比较温和的化学环境下,在拉伸应力远低于金属屈服强度的条件下。当它们产生时,失效常常是采取产生细裂纹的形式,它渗透到金属里面,在邻接的表面上很少或者并无腐蚀的征象。 对应力腐蚀裂纹有促进作用的应力可在制造或加工、或者在运行的过程中产生。在制造、加工的过程中,如热加工、表面精整、各种成型加工(特别是冷弯时),以及装配、焊接都将会产生残余拉伸应力。
氯化物应力腐蚀裂纹是最常见的,特别是在奥氏体不锈钢上,如304/316,是最容易对应力腐蚀裂纹敏感的钢。当它们与高浓度的氯化物接触时,只要温度高于60℃就会产生应力腐蚀裂纹。图1 的Copson(考普森)曲线表明,不锈钢抗应力腐蚀能力与镍含量有关,低值出现在8~12%的(质量分数)范围内,刚好落在常用的奥氏体不锈钢镍的含量内。
晶间腐蚀
在晶界上或靠近晶界处发生的局部腐蚀,而晶粒内部没有或只有很少的腐蚀,则称为晶间腐蚀(InterGranular Corrosion,IGC)。这种局部腐蚀主要是由晶界上合金元素(主要是Cr、Mo)的贫化引起的。 300系列奥氏体不锈钢中和含Cr、Mo的镍基合金具有晶间腐蚀倾向。不锈钢的晶间腐蚀主要发生在焊接热影响区(HAZ),因为为了避免焊缝产生结晶裂纹,焊材中会人为提高Cr含量,使焊缝含有一定量的铁素体(可翻阅鄙作《为什么奥氏体不锈钢焊缝中含有铁素体》),由于焊缝中的Cr含量比母材高,所以不锈钢的晶间腐蚀主要发生在焊接热影响区。晶间腐蚀敏感性是由于晶界附近碳化铬(Cr23C6)的析出导致晶界附近铬的局部耗损。当局部铬含量下降到约12 wt%以下时,该区域不再是“不锈钢",并可能发生加速侵蚀。